铜陵市市校共建技术转移中心工作新闻发布词
各位记者朋友们,下午好!
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市校共建技术转移中心工作新闻发布会,衷心感谢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关注和大力支持。
近年来,铜陵市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进“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深化与大院大所合作,推动了吉林大学等4家高校院所在铜共建技术转移中心。各技术转移中心自成立以来,在市校(院)双方共同努力下,积极走访企业、举办形式多样的产学研活动,在推进企业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以及“双招双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市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为我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市校共建技术转移中心的背景和目的
(一)共建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目标,强调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广泛对接大院大所创新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区域创新综合实力,实现安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于2019年初提出要持续推进与大院大所在铜合作共建各类创新平台,以更好地汇聚创新人才、集聚创新资源、转化创新成果。市科技局经过认真谋划,充分协商,最终选择吉林大学等4家高校院所在铜共建技术转移中心,其中,吉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矿冶科技集团3家技术转移中心在2019年4月长三角(铜陵)高质量发展院士论坛暨大院大所科技成果对接会上正式揭牌,江南大学(铜陵)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在2020年6月铜陵市与江南大学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上正式揭牌。
(二)共建目的
一是依托吉林大学等高校院所的学科优势,更好地整合汇聚科技创新资源。吉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双一流”建设高校,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医药、电子信息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矿冶科技集团是我国以矿冶科学与工程技术为主的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研究与设计机构,在有色金属采选冶、磁性材料、选矿设备、环境工程等领域代表国家水平。武汉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高校,是国家“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材料、车辆工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领域具有创新优势。江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国家“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高校,师资、科研力量雄厚,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等学科建设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因此,4家高校院所与我市产业契合度高,合作潜力巨大。
二是着眼高校院所区域分布,更好地拓展产学研合作。矿冶科技集团位于北京,有央企背景,资源雄厚。吉林大学地处东北,周边有东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武汉理工大学所在的武汉市是全国高校院所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科教资源优势明显。江南大学坐落于无锡,可为我市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因此,以上述4家高校院所为依托,可以进一步拓展我市与其周边区域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央企的合作,扩大我们的“朋友圈”。
三是借重合作各方优势,更好地谋划开展重大项目合作。我们通过为共建的技术转移中心设定合理的年度工作目标,确保每年组织开展一系列的专项走访对接活动,签订实施一定数量的产学研合作项目,招引若干个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与此同时,市校双方、院地双方也希望以共建技术转移中心为起点,逐步深化合作,选准突破口,共同谋划一些重大项目。
二、技术转移中心成立以来各项工作开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效
(一)产学研合作成果丰硕。自成立以来,各技术转移中心克服新冠疫情不利影响,积极组织开展科技成果发布会、产学研合作对接会、学术研讨会等形式多样的专项对接活动90多次,走访我市企业200多家,征集企业技术难题近500项,发布最新科技成果1000多项;签订《宽幅超薄高强度BOPET薄膜介质材料关键技术研发》、《磨矿流程智能监测与优化控制系统开发》等产学研项目92项;联合我市企业申报各类知识产权102项(其中已授权47项),申报国家、省、市科技项目11项,联合文一三佳、铜陵有色等企业成功获评省部级、国家级行业协会科技奖项10项。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有力提升了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如矿冶科技集团与铜陵有色合作开发的“深部金属矿床开采过程充填材料与工艺优化技术”,在安庆铜矿、冬瓜山铜矿推广应用,近三年回采矿石290万吨,新增销售收入11.6亿元、利润2.93亿元、税收2.25亿元,该成果荣获2019年度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整体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二)“双招双引”工作不断拓展。各技术转移中心充分发挥自身科技成果和人才资源优势,主动引荐创新创业团队和项目来铜对接,积极促成项目资源在铜落地。截止目前,已成功招引创新创业项目8个,其中武汉理工大学(铜陵)技术转移中心成功促成何大平教授团队年产600万㎡石墨烯薄膜及研发中心项目落户狮子山高新区并成立安徽汉烯科技有限公司。吉林大学(铜陵)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成功为铜陵博雅渡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引进电子科技大学董帆教授团队,推动“室内化学污染物智能可视化整体解决方案及其产业化项目”成功落地。江南大学(铜陵)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招引顾德教授团队携“哈特曼波前像差验光仪项目”落户铜陵狮子山国家高新区并创办安徽巨目光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项目团队入列省级C类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牵线引进婴幼儿化妆品品牌“戴可思”落户铜官区并注册成立安徽戴可思梦工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促成义安区与无锡朗新科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在铜注册成立南方牡丹(安徽)科技有限公司;协助引进铜陵市景润养殖管理有限公司、安徽七分半钟农产品销售有限公司落户郊区。矿冶科技集团(铜陵)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成功推动了中色集团联合厦钨新能设立合资公司——中色正元(安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并投资100亿元建设“年产6万吨锂电正极材料前驱体项目”落户铜陵经开区。
(三)专项重点工作各具特色。武汉理工大学(铜陵)技术转移中心中心主任李宁副教授、副主任王其洲博士积极参与我市科技服务团建设,其中,李宁首批作为义安区科技服务团成员,挂任义安区科学技术局副局长,第二、三批担任铜官区科技服务团团长,挂任铜官区党组成员。两位团员充分发挥武汉理工大学科技资源优势,积极组织教授、专家赴我市企业开展走访和对接,推介武汉理工大学科技成果,推动与羊耳山矿业、上峰杰夏环保等企业合作开展项目研究,较好地发挥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桥梁纽带”和企业高校院所的“双面胶”作用。吉林大学(铜陵)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不断强化与我市企业以及在铜高校的合作关系,推动铜陵铜官府、蓝盾丰山、鑫佳粉体等企业与吉林大学共建研究生实践实习基地,参与铜陵学院铜业学院建设及安徽省铜基新材料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方案研讨,吉林大学胡志清和李光玉教授被聘为铜陵学院客座教授。江南大学(铜陵)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成立了江大铜都技术转移公众号,并常态化更新,搭建了一个与我市企业信息沟通的桥梁,在我市产业界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2021年10月,我市与江南大学开展战略合作案例入选安徽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创新案例(排名第5位)。矿冶科技集团(铜陵)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组成课题攻关团队,围绕铜陵水木冲和冬瓜山尾矿库尾矿减量化利用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重点突破低成本无害化预处理和低活性尾矿应用于水泥混凝土性能试验等技术难题,形成处置转移水木冲尾矿百万吨/年的全流程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全套工艺方案。成功举办“2020年资源型城市矿冶固废综合利用学术研讨会”,签订《联合推进铜陵地区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合作意向书》,支持铜陵铜冠建安新型环保建材科技有限公司获批国家发改委“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骨干企业”。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推动项目合作,促进更多创新成果来铜转移转化。充分依托市校共建技术转移中心高校院所强大的人才、信息、成果资源,结合我市企业技术需求和发展需要,组织开展各类产学研活动,支持铜陵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开展科研攻关活动,联合申请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优先将其纳入地方科技计划给予扶持,不断增强铜陵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引导更多我市企业与高校院所深化产学研合作,积极吸收、转化科技成果。适时修订完善技术转移中心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强化目标管理,提升工作绩效。
(二)推动人才合作,吸引更多创新人才来铜创新创业。以技术转移中心为媒介,推动高校院所与更多企业共建人才实训实践基地、就业创业基地等,与更多在铜高校开展合作办学,拓面提质科技服务团,促进干部人才双向交流学习,为铜陵产业发展引育更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和急需紧缺人才。充分发挥中心背后高校院所成果优势、行业优势、人才优势,为铜陵经济社会发展把脉问诊、献计出力,当好智库高参,用最强大脑为创新发展赋能。
(三)推动平台合作,加快优质创新资源在铜集聚整合。 推动各技术转移中心所在高校院所与我市有实力的科技型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合作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联合实验室等各类研发机构,创造条件,推动与我市企业共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或院士工作站。通过共建各类平台,加快集聚优质创新资源,充分激发创新合作的智慧和活力,更好地支撑铜陵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实现市校携手,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答记者问
记者:市科技局在市校共建技术转移中心管理中做了哪些工作?
答:市科技局作为市校共建技术转移中心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管理部门,认真落实市校共建协议书精神,履职尽责,主动作为,有力推动了技术转移中心工作的高效运转,较好地发挥了技术转移中心汇聚创新人才、集聚创新资源、转化创新成果的功能作用。 一是共同研究制定技术转移中心年度工作目标。每年度初,市科技局牵头,会同铜官区、义安区、狮子山国家高新区、铜陵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及技术转移中心负责同志协商确定年度工作目标,明确重点任务和重点活动,作为年度工作的行动指南。二是参与组织和支持技术转移中心开展各项业务工作。每年,市科技局会同各县区、园区、各技术转移中心积极开展企业走访、征集企业技术难题和需求,支持企业申报科技计划项目、申请知识产权、参评科技奖项,组织专家来铜举办各类产学研对接活动,协助组织市领导及相关部门、企业走访技术转移中心所在高校院所并开展“双招双引”等活动。三是推行和逐步健全技术转移中心工作绩效考核机制。根据市校共建技术转移中心协议书的重点工作和目标任务,市科技局会同铜官区、义安区、狮子山国家高新区、铜陵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及高校院所技术转移转化部门共同协商制定技术转移中心绩效考核实施办法,根据年度工作任务确定百分制的量化指标,以此对技术转移中心施行考核。并结合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和工作形势变化,及时修订完善绩效考核办法,针对技术转移中心对参与共建县区、园区的工作给予适当加分,对绩效考核达到良好以上等次者,可从兑现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由所在高校院所给予技术转移中心管理团队及作出显著贡献的专家以物质奖励,从而更好地调动管理团队、共建县区“两个积极性”,实现了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效果。
记者:请有关技术转移中心负责同志介绍一下重点专项工作或特色亮点工作开展情况。
答:2019年4月,在铜陵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关心重视下,由铜陵市科技局牵头,会同铜官区、狮子山国家高新区管委会,经共建各方多轮沟通协商,最终促成了矿冶科技集团的首个地方技术转移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铜陵落地。中心以铜陵地区产业发展需求为指引,持续深化矿冶科技集团对铜陵地区技术成果输出和转移转化工作,不断丰富科技交流合作形式和内容,提供“一揽子”系统解决方案,为铜陵地区矿业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中心凝聚了矿冶科技集团采矿、选矿、冶金、环境、自动化、机电等一批优势技术力量,紧紧围绕铜陵地区经济和生态建设发展需求,以建设“无废城市”和打造千万吨级“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为契机,全面推进与铜陵地区矿业企业合作,先后组织策划产学研对接活动40余次,累计赴铜院士、专家200余人次,服务地区企业100余家。其中,集团汪旭光院士、孙传尧院士和沈政昌院士都不止一次来铜陵交流、培训,还特地下矿山进行考察,和企业人员面对面交流、手把手指导。铜陵有色集团下属冬瓜山矿、安庆铜矿以及沙溪铜矿常有集团研究所的常驻科研人员在那里长期从事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工作。
中心收集企业技术需求100余项,推介矿冶科技集团及行业最新科技成果200余项,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43项。其中,开展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的工作,就是从2016年,时任铜陵市副市长王纲根带队到集团寻求解决办法和途径,从那次之后,矿冶科技集团与铜陵市政府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及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向政府方及企业推介。
基于产学研密切合作,也产生了很多创新成果。其中,联合铜陵地区企业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4项,编制国家、行业及团体标准13项,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奖1项,部级工程奖4项,有色协会一等奖2项。联合申报并获批创新团队1项,申报省重点实验室1个。
基于良好的合作互动和长期技术攻关积累,矿冶科技集团联合铜陵有色建安公司获批铜陵市重大科技专项1项,“资源型城市大宗尾矿规模化增值消纳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针对铜陵地区2个最典型、消纳处置难度最大的铜矿尾矿库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开发及应用示范,目前已完成全部设备联动试车,成功产出三类产品,基本达到预期指标要求。同时,进一步推动中试向产业化发展,目前正在开展建设180万吨尾矿处理量的可研工作。据初步测算,该项目总投资1.61亿元,财务内部收益率(税后)26.03%,项目投资回收期4.10年。尾矿资源化利用的实施,有望大量消纳处置存量或新增尾矿,消解水木冲尾矿库对铜陵市区环境安全隐患,释放土地资源,缓解海螺等下游企业关键生产原料价格高,供应紧张等问题,形成纵横交织、产研共进、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为铜陵、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有色金属尾矿综合利用提供全方位支撑和“样板工程”。
基于以上工作,2021年,我们还支持铜陵铜冠建材公司获批了国家发改委“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骨干企业”称号,这也是安徽省范围内第二个获此称号的企业,在业界产生了很好的示范效应。此外,还建成了尾矿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成果转化的中试平台。
产业联动方面,我们积极推动中国有色矿业集团下属“中色正元”落户铜陵,在新能源产业方面助力铜陵地区转型发展。
鉴于以上,我们中心在过去两年的绩效考核评比中均获得较好成绩。今后,中心将持续广泛联合行业科技和产业力量,强化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深深扎根铜陵地区,以全方位支撑铜陵地区矿业企业转型升级为己任,持续推动产学研深入合作,通过矿冶科技集团与铜陵地区企事业单位开展学术交流、联合研发、平台共建和产业联合,不断推进行业先进科技成果在铜转化落地,助力铜陵地区高质量转型发展。
江南大学(铜陵)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自2020年6月成立以来,依托江南大学食品、生物工程及设计等优势学科,以“双招双引”为导向,加强顶层设计、资源统筹,大胆尝试,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推动市校合作持续升温,在市校共建技术转移中心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中连续两年获评“优秀”等次。
一、中心在市校合作中的作用——“四个标点符号”
(一)“=(等于号)”——江南大学与铜陵市的科研接洽端口。技术转移中心既是深化市校战略合作的重要抓手,也是铜陵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江南大学服务地方发展的的重要举措和重要载体。紧抓“技术转移中心”的技术转移核心功能,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铜陵市进行科技谋划,助力推动相关产业升级。由铜陵市科技局申报的《科技架彩虹 校地合作创硕果——铜陵市人民政府与江南大学开展战略合作》案例从近百余篇案例中脱颖而出,入选安徽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创新案例;2021年11月,成功举行“铜揽英才•陵创未来”招才引智江南大学专场活动并签订市校人才全面合作协议;2023年6月20日,“智汇铜都”铜陵市2023年招才引智高校行人才政策推介会-江南大学站成功举办。
(二)“>(大于号)”——无锡市与铜陵市的产业合作大使。在中心内部与外部构建小循环,鼓励江南大学教授专家参与技术转移中心在铜陵开展的各项活动,打开教授的研究资源与企业资源的通道,逐步拓宽合作领域,促进校地、校企、企企合作,实现无锡与铜陵共同成长。我校教授指导的大学生创业企业、婴幼儿化妆品行业影响力第一品牌“戴可思”落户铜陵并成立安徽戴可思梦工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年产2万吨品牌日化系列产品项目总投资5.3亿元,是铜官区大健康产业补链、强链、延链的重点项目,建成达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超10亿元。
(三)“∞(无穷大)”——铜陵市农业产业升级的第一智库。与铜陵白姜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合作过程中,江南大学(铜陵)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专家们不仅参与产品研发、品牌策划及包装设计,更依托江南大学优势学科及专家力量与铜陵白姜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合力申获第七批农业产业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这也是铜陵市首次申获该荣誉称号。同时还共同申获第一批农业高质量发展标准化示范基地(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
(四)“……(省略号)”——探索未来政产学研合作的更多可能。协调中国粮油学会节粮减损科技创新及专业技术转移转化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在铜举办,来自全国粮食行业及相关专业领域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齐聚铜陵,为铜陵的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将国家级行业协会资源进一步引入铜陵,着重发挥“中国粮油学会”下属16个分支协会的各类相关资源,探讨“中国粮油学会下属企业科普展”的可行性。
二、中心成立以来的特色工作及取得的成效
(一)创新链路思维,服务铜陵科技产业链。从科技培训到多维度科技服务,再到建立并长期运用公众号打破科技需求的信息壁垒,从前端培训入手,开展专题座谈会,让企业了解最新行业动态,更好地规划未来发展。我校食品学院夏雨教授为义安区作《我国食品产业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及产业规划建设》专题报告;组织专家赴铜开展“科技助力产业发展”多维度科技服务活动,“接二连三铜陵农业转型升级创新研讨会”此类深入企业和农业园区的技术需求探访工作为铜陵技术转移中心的常态工作;铜陵技术转移中心申请并成立了公众号——江大铜都技术转移,保持常态的定期更新,方便铜陵企业能及时了解我校的技术专利,在铜陵市产业界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提高了科技信息服务层次和精准度。
(二)加强需求摸底,绘制科研地图。对铜陵市与江南大学优势学科的相关行业协会需求进行摸底,重点针对“铜陵市知识产权协会”“铜陵市食品协会”“铜陵市市牡丹产业联合会”进行调研走访;筹建“农产品降损增效智能装备研发中心”,结合“用户体验与认知科学实验室”,在铜陵白姜、凤丹等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凝练和申报了6项重大科技示范项目,获批3项,提升了铜陵特色农产品核心竞争力和附加值,延长了产业链。
(三)强化重点领域合作,提升招商引资吸引力。无锡当地知名上市企业无锡朗新科技关于凤丹提纯产品在烟草方面的运用研发、鳜/鲈鱼深加工后长期保鲜技术满足出口要求的产品研发及产地仓储供应链金融等项目在铜落地,已签订落户协议并注册成立南方牡丹(安徽)科技有限公司,此外,成功招引铜陵市景润养殖管理有限公司、安徽七分半钟农产品销售有限公司落户铜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已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科研恰恰就是创新驱动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依托科技创新增添发展新动力,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下一步,江南大学(铜陵)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将在市校有关部门的指导支持下,深入企业实地调研,进行精准对接,力求扩大服务范围,提高合作层次,统筹校地资源,抓双招双引重点突破项目,全方位、各层面、多维度的开展科研及各方面合作,为铜陵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江大贡献。